你保養對了嗎?

門診中有許多患者,聽著我的建議,開始著手皮膚保養的任務;但不少人回饋說:「我明明都有擦保養品,怎麼還是不見好轉呢?」

在我透過皮膚專科的訓練有扎實的疾病診斷與治療,但是對於正常皮膚養護的著墨,僅止於預防疾病產生;當上主治醫師之後,因為在妝品系所機構授課,和直接面對患者的皮膚保養問題,迫使自己必須吸收更多保養相關的資訊與認識更多的產品與內容成份;此外,並承襲林仲醫師與邱品齊醫師的指導,使我能跳脫商品宣傳與傳統的迷思,用更全面、更知識化、更有效的方式,來幫助患者的皮膚養護,今天就先來談談最基本的「保濕」。

 

IF

皮膚缺水會有怎樣的問題?

 

保濕是皮膚科醫師最常掛在嘴邊的課題,從小到老,每個人的皮膚都需要有水份,才能保持滋潤彈性與正常的生理功能。

當皮膚缺乏水份時,首先會產生乾燥、脫屑、粗糙、失去彈性,接著導致皮膚發炎,有紅癢的狀況,甚至乾裂有傷口;這些問題較常在氣候本來就乾燥的冬天發生,如果本身又喜歡過度清潔皮膚、用較高的水溫洗澡,就更容易出現「乾燥性皮膚炎」(又稱:冬季癢缺脂性皮膚炎);不僅在成人的手腳容易產生,小朋友紅通通的臉頰也常常可以看到這現象。

因此,當皮膚乾燥缺水,不僅會讓膚質看起來變差,更甚者也將有疾病問題產生。

 

 

 

IF

皮膚缺水

必需怎樣修養照護?

 

當皮膚缺水乾燥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補水?

用面膜用礦泉噴霧?但怎麼好像越補越乾燥呢?

這些種種的疑問,讓我們從生命演化史說起(會不會有點玄呢?)

 

當生物從海洋發展到陸地的時候,最大的改變就在於我們體表皮膚可以有效防止體內水份散失,皮膚的水份當然可以從外界補充;但是這樣的方式,隨著蒸散作用,很快就會消失。

這樣的體表蒸散有多強烈?例如:在雨天穿雨衣,還是會滿身濕、流一身汗的感覺(就是有這麼強烈!)

或者戴手套一陣子,手會濕濕的樣子;這些其實都不是真的流汗,而是蒸散的水份,被不透氣的材質阻擋了下來,在醫學上稱之insensible loss(感覺不到的流失)。

 

正常的皮膚水份是從我們皮膚底層的血管而來,擴散到皮膚表層,多數被良好的皮膚屏障功能保留下來,少數蒸發到環境中;如果皮膚有受損發炎、有傷口時,這樣的機制就會被破壞,導致大量水份流失乾燥,進而影響皮膚的正常功能,減少膠原蛋白生成等,而失去彈性與色澤。

因此最好的保濕方式是:應該是除了補充水份之外,還必須為皮膚穿上一層雨衣(不透水氣材質),千萬不要只是敷個面膜、噴個礦泉噴霧,還必須在擦乾臉部後,塗抹上保濕成份才行!

 

 

IF

市場上許多商品,我該怎樣選擇?

什麼成份才有效果?

 

首先保濕產品的基本組成大致上可以分成三個部份:

  1. 保濕成份
  2. 基本添加(防腐、酸鹼調、和抗菌)
  3. 產品宣稱活性成份(OO植物萃取之類)

基本添加是必需的,「活性成份」就看廠商端出的實驗證據夠不夠力度;在此我們不討論,只專注在「保濕成份」上,因此,還可以簡單將保濕區分成:(1)鎖水成份(2)保水成份

鎖水 保水
作用機轉 形成不透水層減少蒸散 有抓住水分子能力
優點 保濕效果好 保濕效果較弱
缺點 質地黏膩不易塗抹 質地清爽好塗抹
常見成份 油脂(礦物、植物、動物) 玻尿酸、胺基酸、醇類
市場產品 凡士林、馬油、乳木果油 玻尿酸精華、OO保濕乳

市場上的產品,多半為了平衡效果與擦起來的舒適度,會將保水與鎖水成分混和;對於產品,其實我自己沒有覺得一定非誰不可,只要適合自己、使用有效、持之以恆地願意擦、不會過敏、自己荷包過得去願意負擔就可以。

Tip油脂類成份高的產品,建議可以在洗澡後,身體有餘熱的狀態下,擦乾後,在浴室就可以抹上,會比較容推開塗抹均勻。

 

IF

季節不同,膚況有差異的時候

我該怎麼調整?

 

最後,還有一點想提醒大家常犯的錯誤:

就是在冬天、夏天不同的氣候條件下,膚況不相同,如果仍然使用一樣的產品,其實是蠻NG的行為。

氣候較乾燥的時候,使用油一點的產品,塗抹的次數可以增加;氣候較潮濕的時候,使用清爽的產品,次數可以減少或甚至不擦;端看自己皮膚的狀態決定;希望這些能幫助大家更客觀看待養護皮膚之道。

 

 


皮膚保濕, 皮膚缺水, 皮膚保濕, 肌膚保養, 保養品選擇, 乾燥肌保養, 乾燥脫屑, 皮膚保水度, 皮膚保濕度, 保濕方法, 保濕保養品, 保濕產品, 肌膚缺水, 肌膚保濕, 皮膚彈性, 膠原蛋白, 冬季癢, 缺脂性皮膚炎, 皮膚乾癢, 皮膚補充水份, 不透水材質保養, 面膜保濕, 礦泉噴霧保濕, 保養品活性成份, moisturize, 凡士林, 馬油, 乳油木果油, 玻尿酸保濕, 保濕乳, 保濕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