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在門診中,偶爾會遇到起疹子的患者,因為看了報導,而擔心自己得到COVID-19(驚!);到底是怎麼樣的疹子,會讓醫師懷疑而需要進一步檢驗釐清呢?
IF
身體上有紅疹會是病毒疹嗎?
還是吃藥過敏起疹子?
我們的身體在外來病毒、細菌入侵的時候,會激發免疫系統抵抗,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因為外來物的毒性或者消滅過程中的免疫反應,而在身上產生所謂的「病毒疹」;外觀極其類似的,還有吃藥引發的「藥物疹」,兩者區分的大原則如下:
病毒疹 | 藥物疹 | |
好發年齡 | 小孩 | 成人 |
原因 | 各種病毒因素,例如:玫瑰疹、感冒病毒 | 抗生素、非類固醇消炎藥常見 |
紅疹發生 | 各種病毒時間不一
玫瑰疹三日發疹、麻疹又稱七日疹,通常有前驅症狀,例如:發燒、肌肉痠痛、咳嗽鼻水 |
初次吃藥2-4周後產生
之後每次發作反應時間會越來越短 |
皮膚特徵 | 常見疹子由頭頸部向下進展延伸,通常比較不癢;少數病毒感染的疹子,並非常有特徵可供辨認,例如:腸病毒手腳疹子 | 由軀幹向四肢均勻分佈,發癢症狀較明顯
少數嚴重藥物疹伴隨黏膜受傷、水泡膿泡、與臟器受損 |
治療方式 | 症狀治療 | 抗發炎治療 |
以上所述,是針對最常見斑丘疹的發疹型態(maculopapular rash)所描述供判斷的通則;這其實是門診患者最常見的問題;一些較嚴重、型態特殊、較為大家熟悉的病毒疹與藥物疹,之後會另行討論。
IF
得到COVID-19會有怎樣的疹子?
不久之前,有義大利醫師整理了COVID-19在皮膚上的表現,大約會有20%的患者身體上會發疹;發疹的形式如下:

共有六種:
- 蕁麻疹樣 Urticaria
症狀持續平均6~8天,和其他原因引起的蕁麻疹不好區分,都是暫時性會癢的腫塊,消了會再發。
- 斑丘疹 Morbilliform
症狀持續平均6~8天,通常伴隨著典型的呼吸道症狀出現,但紅疹無特徵,與其他斑丘疹無法區分。
- 水泡 Vesicular
呈水痘樣的全身性水泡,影響軀幹與四肢,伴隨癢感,通常發生在中年患者的病程早期。
- 網狀青斑 Livedo Reticularis
因為皮下血液流動受阻,導致淤積的血管網路浮現出來,可伴有缺血壞死的狀態,和年長且病況嚴重的患者有關,但並非絕對。
- 點狀出血 Petechial
皮下出現分散的紫紅色出血點。
- 肢端缺血 Acral Ischemia(又稱COVID toe)
是如果患了Covid-19,最有特徵的皮膚外觀表現形式。在手腳肢端會因出血產生「凍瘡樣」的紅斑紫斑,不對稱分佈,通常發生在癒後良好的年輕人,病程晚期才會發生,平均持續12天。
以上大多數的皮膚表現,都跟平常的病毒感染類似,除了COVID toe的表現非常有特徵之外,其它要直接診斷是COVID-19恐怕太過勉強,必需要典型的呼吸道症狀輔助與進一步的檢測才可斷定。
IF 該如何治療病毒疹?
多數的病毒感染的治療方式是「症狀治療」。
希望透過「藥物」,減緩患者在恢復過程中的不適,而非主動用藥物去殺死入侵的病毒。因自身免疫系統可以擔負處理多數病毒感染的任務,以不留下後遺症、甚至可以產生免疫抗體來預防下一次感染;少數會產生後續併發症問題的病毒感染,醫師則會採取「預防注射」(例如:水痘、帶狀皰疹)或者感染時,早期殲滅病毒;像這次COVID-19疫情,就可以看到大家努力向這兩個面向發展,同時研發疫苗,使用奎寧等藥物。
希望大家看了文章後能減少疑惑,也希望疫情早點渡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