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也是很常見的皮膚問題之一,尤其例如在換季之際,不論是您的身邊、或是我的門診,都是稀鬆平常的事。
IF
有醫師說我是濕疹、有的說皮膚發炎
濕疹跟皮膚炎到底是什麼?
是不是應該都“濕濕”的?
濕疹或者皮膚炎,其實都是比較攏統的稱呼。通常用來描述皮膚紅腫癢、表皮層有變化、摸起來粗糙的發炎狀態(對比蕁麻疹摸起來光滑);一般只有在急性期會有分泌物產生,所以也稱呼其為「濕疹」。
但其實濕疹還可以依照下述有更細微的分類:
- 外觀型態:牛皮癬(厚厚像牛皮不是黴菌癬)、錢幣狀濕疹(圓圓像錢幣)
- 時間長短:急性濕疹(多數流湯流水)、慢性濕疹(常常呈厚皮乾粗)
- 發生原因:接觸性皮膚炎(碰東西過敏引起)、缺脂性皮膚炎(乾燥引起)、異位性皮膚炎(皮膚保水屏障功能不成熟)
IF
有醫師說濕疹就是不會斷根?
該怎麼辦?
有濕疹應該怎麼治療?
根據以上的細分,我們知道除了診斷上要先確定是濕疹,而且還必需瞭解其引發的原因,才能對應有效治療;不然,只是在治療濕疹的表徵,而不是處理問題根源。
例如:接觸性皮膚炎:患者會不斷在同一個位置發作產生濕疹,擦藥會好,但一陣子又會再發,根本原因就在於綁帶上的金屬扣環,只要更換掉這個,自然會斷根痊癒。
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之後會有專章介紹),因為「基因問題」,導致皮膚保水屏障的功能成熟比較遲緩,失去過多水份,導致發炎,引發濕疹;這樣的患者,就必須好好保護皮膚,直到國中高中皮膚漸趨成熟才能近乎正常。
因此治療濕疹的步驟應該是:先處理當下的不舒服(治療濕疹表徵)),再改善引發濕疹的因素(例如:接觸過敏移除該物,乾燥引起就得使用保濕產品)。
醫師治療表徵的處方箋中,不論吃擦,大致上會有以下幾類成份的藥物:
- 類固醇
為治療濕疹的首選藥物,直接降低發炎反應,輕則擦拭,嚴重者(範圍很大、有流湯流水、頑固慢性濕疹)可以考慮口服,短期使用幾天的口服類固醇,並不會有大家害怕的副作用產生,倒是有些患者可能會有胃痛或胃食道逆流的狀況,可以搭配一點胃藥使用。
- 抗生素
只有濕疹的病灶是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殺菌的。但流湯流水的濕疹,常常合併有黃色結痂、會痛會癢的感染狀態;多半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引發的膿痂疹,這類狀況就必須加上抗生素,才能有效處理。
- 抗組織胺
學理上,抗組織胺在濕疹病灶的處理,其實只有「暫時」止癢的腳色,既不處理源頭,也沒有化解發炎反應。
偶爾有少數患者,會有口乾、嗜睡、攝護腺肥大的男性會小便不順等問題產生;但在台灣卻普遍都會有沒病強身的使用方式,或者覺得癢,晚上不好睡順便吃一下助眠;在不影響治療與健康的前提下,我不反對這樣的用法。
IF 有濕疹的話 飲食跟生活習慣有甚麼該注意的? 有導致惡化的原因嗎? 擦藥膏時應該注意什麼?
- 食物方面:濕疹始終是個發炎反應,在溫度上升血循加速的時候,會比較厲害;因此一些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吃了之後,身體會溫暖發熱,在治療期間應該避免這些食物,像是:薑母鴨、燒酒雞等。
- 惡化因素:已經產生濕疹的地方,如果有以下因素,會容易惡化,導致長久不癒的狀況: 潮濕、流汗、過度乾燥、摩擦、摳抓、保養品刺激等因素,這些治療期間建議要避免。
濕疹不是一個會傳染的問題,也不是一個一定要花幾萬元去檢測、吸入過敏原和抽血的疾病,但少數難以處理的接觸性皮膚炎,會需要貼敷測試,好好治療就能痊癒。
擦藥時候幾個原則,厚粗的病灶應該使用油膏,一來滲透度好,二來有保濕效果;均勻抹開到看不見就可以(如圖)。
初期疾病嚴重時,可以使用強度較強的類固醇藥膏;病況改善後,可以轉換成低強度的類固醇,以減少副作用的產生。
濕疹, 皮膚炎, 牛皮癬, 急性濕疹, 慢性濕疹, 接觸性皮膚炎, 缺脂性皮膚炎, 脂漏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 濕疹治療, 濕疹類固醇, 濕疹抗生素, 濕疹抗組織胺, 濕疹處方箋, 濕疹皮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