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會認為皮膚表面出現疙瘩貌、很癢、呈片狀,就是「蕁麻疹」,其實不完全是。

在這篇,Dr. 醫膚手把手帶您從起因至徵狀,柯南式探究真假蕁麻疹…

IF

到底我這是不是蕁麻疹?

 

蕁麻疹是十分常見的疾病,幾乎每個人一生中都會經歷,且特徵不會太難辨認。它有以下特色:

  1. 來去如風又稱「風疹」;標準的定義是一個病灶發作後24 小時內消退不留痕跡,但會在別處再長出,反反覆覆。
  2. 蕁麻疹不同於濕疹,不會有表皮變化,主要是底下的真皮部分,因此,紅腫塊處表面摸起來是光滑的。
  3. 有時會合併「血管性水腫」,會產生眼皮腫、嘴唇腫、及呼吸困難的症狀。

蕁麻疹的種類

依照時間長短又可以區分成:

  • 慢性蕁麻疹:超過六周
  • 急性蕁麻疹:少於六周

如果區分是基於有診斷與治療上的意義,因此,當確定蕁麻疹的診斷後,我第一個問患者的問題就是:「已持續了多久?」

 

IF

急、慢性蕁麻疹有甚麼不同?

有蕁麻疹需要抽血檢查嗎?

 

急性蕁麻疹多半有誘發因素,常見為:細菌病毒感染、藥物過敏(例如:NSAID類消炎止痛藥)、食物或者其添加物接觸到過敏物質等可能。

急性蕁麻疹只要不再有以上誘發因素,遵照醫囑好好地治療,多半可以在一、兩周內痊癒,且不再復發;因此,國際上的治療準則也告訴我們:除非有明顯因素,而且反覆治療好又再急性發作的週期,否則,針對這些一過性繁雜的可能因素,並不建議過分著墨在檢測上。

說明 一過性:是指某一特定臨床症狀、體徵,在短時間內出現一次,且有明顯的誘因。

 

至於慢性蕁麻疹的病理機轉,至今還是有許多不同的討論;少數可能和「甲狀腺功能」和「自體免疫疾病」有關係。因此只建議當有強烈的家族史、或者出現反覆發燒關節疼痛問題的症狀,就可以朝這些方向做檢測。

簡單來說,大多數的蕁麻疹患者不需要抽血檢驗

 

IF

如果很癢、癢到受不了,要怎麼治療?

蕁麻疹會好嗎?

 

在討論治療蕁麻疹的問題時,一樣要把急性、慢性分開討論:

急性蕁麻疹

最重要的應該是移除誘發因素,如果是一過性的原因移除,像是:感染誘發、處理感染問題後,一到兩周內也會自行緩解;此時治療的目的與醫師的角色,就在於緩解搔癢症狀、協助找出誘發原因、與處理血管水腫可能導致呼吸困難的嚴重問題,以上情況,一般使用抗組織胺治療,如果有血管水腫的問題,就必需加上類固醇使用 。

慢性蕁麻疹

國際上,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第一線用藥,也是抗組織胺;其可以隨著病況調整劑量,控制不佳的患者,還可以有免疫調節藥物與生物製劑的選項,也有少數患者會使用謝清治療。

慢性蕁麻疹的患者是有可能痊癒的,但是通常會有漫長的用藥期,多半達到數月,甚至數年之久;因此,挑選長期可用且少副作用的藥物也是重點。

 

這裡特別討論抗組織胺簡單分成一代及二代。

二代抗組織胺主打藥效長使用次數少,副作用較輕微,但實際上效果也略遜於一代抗組織胺;常見的副作用其實與一代類似,會有口乾、想睡、男生有攝護腺肥大會有解尿困難,除此之外沒有常見嚴重的副作用,可以安心使用;使用方法也建議「不能有發作狀況才使用藥物」!因為作用機轉的關係,應該要事前服用;因此我都會建議患者,先穩定每天服用,待病況好轉再減量或者隔日使用,依此遞減到停藥。

至於類固醇在蕁麻疹治療並不是必需要的,只有在以下2個情況才會使用:

  1. 血管性水腫
  2. 蕁麻疹性血管炎(其特徵長得像蕁麻疹的血管炎,其特徵病灶會停留超過24小時,退去後,會留下痕跡,如:小出血點、色素沉澱)

 

 

IF

蕁麻疹日常生活要注意什麼?

會有甚麼導致惡化的因素嗎?

 

其實,有些致使蕁麻疹發作的因素並不是起因,但是有蕁麻疹的狀態下會惡化疾病,例如:穿緊身的衣服或壓迫,會在受壓處產生蕁麻疹、喝酒吃燥熱辣味的食物,身體會比較癢、甚至運動洗熱水澡泡溫泉,都會加重其症狀。

簡單來說,身體會發熱,血液循環會加速的狀態,在蕁麻疹發病期間都應該避免;還有少數特殊物理性慢性蕁麻疹的患者,更應該小心注意日常生理的表現,例如:有患者只要中心體溫上升就會發疹;曾經在門交有遇過小朋友洗澡後都會喊癢,後來才知道他有這種體質,之後只要把洗澡水溫調低就沒有類似情況再出現了。

 

影音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