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斑」、「皮屑芽孢菌毛囊炎」的元凶!如何治療及預防?

汗斑(Tinea versicolor),又稱為變色糠疹 (Pityriasis versicolor ),是體表黴菌感染的一種。和皮屑芽孢菌毛囊炎(黴菌毛囊炎),都是起因於黴菌感染;在天氣溫暖潮濕的台灣,發生的機率就更高了!汗斑因為常引起皮膚顏色的變化,在外觀上不是很好看,也造成民眾的困擾,分享治療方式及日常的預防方法,幫助患者順利恢復。

IF

背上的痘痘一直治不好?

會有一塊一塊的黑斑?

 

把這兩個問題放在一起討論,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原因「馬拉屬酵母菌(Malassezia)」,臨床上的表現有其特徵:

汗斑

  • 好發位置:軀幹、皮膚皺褶處、偶爾可出現在面部
  • 好發族群:運動多汗者、男性較多
  • 臨床表現:沒症狀或者微癢色素斑塊、可紅、可黑、可白、端看膚色與陽光暴露程度、摳抓表面會有屑屑
  • 鑑別診斷:白糠疹、白斑、咖啡牛奶斑(可以輕微摳抓,以上多半光滑無屑)

 

 

皮屑芽孢菌毛囊炎(黴菌毛囊炎)

  • 好發位置:前胸後背、偶爾在額頭與下頷線、少數在手臂
  • 好發族群:青春期的學生、皮脂腺分泌旺盛和工作環境潮濕的成人
  • 臨床表現:中等程度的癢感、會發紅甚至膿泡
  • 鑑別診斷:青春痘(青春痘必定出現粉刺,毛囊炎則無;但兩者可合併發生)

 

 


IF

什麼是馬拉屬酵母菌?

除了肉眼看有甚麼檢查可做?

 

馬拉屬酵母菌

是一群本來就存活在人體表皮的共生菌,依靠分解表皮的皮脂來得到養分。因此平常少量存在人體所謂的脂漏區域:頭皮、面部、胸前後背;在某些條件下會大量活躍生長造成疾病如:脂漏皮膚炎、汗斑、毛囊炎等,多半和悶熱潮濕的環境有關,也有學者推測與個體獨特的色胺酸循環有關

 

這類疾病有經驗的醫師多半可以肉眼判斷,當治療反應不好或者混雜有多種皮膚疾病,影響觀察的狀態下,可以借助以下方式診斷:

  1. 伍士燈:用特定波長紫外光照射,觀察其成色狀態
  2. 皮膚刮片:刮下皮屑,顯微鏡觀察菌絲體
  3. 皮膚切片:切除一小部分皮膚病理染色檢查

 


IF

治療與預防汗斑與黴菌毛囊炎

 

這兩類疾病的治療雖然有效,但麻煩的是如何預防再發生才是問題!

汗斑的治療

其實並不困難,大範圍可以選擇吃口服藥物;範圍小可以用塗抹或噴劑效果都很不錯!

只有一點要提醒大家,治療的終點是摳抓沒有屑,並不是顏色恢復皮膚色;過白過黑的色素改變都需要幾個月的時間自然恢復,用藥的終點只要殺光黴菌就可以,有的患者會因為顏色沒恢復一直不斷到處求診,其實並不需要!

 

黴菌毛囊炎的治療

就有些棘手:

  • 如果誤判擦了抗生素類痘痘藥物基本不會好轉
  • 如果因為癢感擦了類固醇會更惡化
  • 如果擦了過氧化苯或者抗黴菌藥物小範圍的病灶可以改善
  • 但如果面積太大、數量太多,只有口服抗黴菌藥物有比較好的療效

過往效果很好的ketoconazole在台灣已經被禁止,目前保險制度給付的藥物itraconazole,一來有時間限制、二來有部分患者有抗藥性菌種,雖然比例不高,但總會遇到效果不彰的患者,就得動用給付制度外的藥物fluconazole,甚至口服A酸來處理,機率不高,但總地使用口服藥物還是要小心注意其可能的副作用!

 

預防的方式也是關鍵

因為台灣悶熱潮濕的環境容易造成黴菌的生長。

 

一般會建議患者保持身體乾燥:

流汗了衣服要換不能乾在身上、或者去沖澡更好 → 如果環境不允許至少要立刻擦拭 → 如果還是沒辦法!毛囊炎又多到造成困擾,口服A酸也許是個選擇,但得長期自費使用,並接受定期抽血檢查。

 

 

 

分享給 :